【老上海印象】“野蛮”生长的民间集市

文维理 自己的风景2018-03-27

改革开放前,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杜绝各类地摊、集市交易,大家过着千遍一律的生活。粉碎“四人帮”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类集市方兴未艾,虽然不像现在这样规范,但也各取其所、井井有条,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我是82年踏上工作岗位,从事集市贸易税务工作。徐汇区集市贸易以肇嘉浜路为界:裕德路是一个集中点,管理肇嘉浜路以南的所有集市贸易包括东安路、零陵路、大木桥路,最东直到与卢湾区交界的日晖港。肇嘉浜以北集中点是五原路集市贸易,分管武康路、嘉善路、安福路等小型农贸市场。

中间地带则是肇嘉浜路小商品市场,自发形成,生意兴隆堪比现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后来转到淮海中路、常熟路附近的华亭路,形成了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亭路小商品服装市场。

集市贸易市场工作练就了我二门堪称独门的绝技:心算和目测估计份量,人称“老鬼”(上海话里发音为“举”,精明的意思),眼光非常毒辣,一看一摸就知道商品的重量,上下不会超过3%,按单价计算出销售收入,超出30元,全额按5%征集市贸易营业税。

我和集市结下不解之缘,除了集市工作以外,我还喜欢逛各类集市,一般是星期六、日早晨逛城隍庙方浜中路地摊、藏宝楼集市淘宝,下午有时会去淮海路上“淮国旧”,或者思南路集邮市场;每天下班以后,则会去复兴路徐汇房屋交换市场(离家近)兜一圈,那时的民间交换市场没人管理、不收费,秩序井然,大家公平交易。

上海跳水池对面、复兴中路1363弄东华书场旁边的1331号,巴洛克风格特征的黑石公寓门口,是上海最著名的房屋交换市场。

那时房屋交换与现在完全不同,没有网络,信息不通畅,也没有中介,自己经纪自己房屋,在硬版纸写明自己房屋的情况,需要换入房屋的要求,大家像找对象一样,你看我、我看你,找到合适的,马上开聊,凭的是各自良好的信誉,交易不以价值为标准,以工作、生活方便为目的。

当时浦东还没有开发,交通不便,主要工作区域在浦西,交易的主要观念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有的居住实在困难,愿意放弃地段图面积;有的是希望生活、工作方便,放弃面积求地段的;有的情愿守着石库门,垃圾桶旁边,撒屎坑楼上过街楼的几个平方小间,也不情愿要南码头、董家渡煤卫独用的一室户。有落差、有需求、有可能,就会有市场!

我在复兴路房屋交易市场蹲点二年,换了三处房。先是以地段优势的嘉善路煤卫合用石库门房屋换到了卢湾区稍偏地段的独用公房,再以卢湾区的房屋面积优势换到徐汇区小型独用,最后以独用、地段为优势换回复兴中路外婆邻居合用的房子。邻居换到了徐家汇地段全独用,面积、地段都没有损失,我么和外婆一起变成三楼一层全独用一门关,大家侪都满意,邪气舒服。

思南路集邮市场在思南路9号的邮局旁边,思南路178弄弄堂口。只要讲“到思南路去”,大家都心领神会,带上几元私房钱、多余需要交换掉的邮票、邮票镊子,如约去集邮市场分头淘宝、交换邮票。最初的主流集邮放在解放初期“纪”字、“特”字票、“文革”记号票,以后逐渐发展到收集“改开”后出的“J”、“T”票,普通邮票组票。邮票类型有“四联张”、“版票”、“小型张”、“小全张”、“小本票”、“盖销票”、“首日封”、“实寄封”……

我偏重解放前的世界各国邮票和记载历史的“大清国邮政”的龙票和民国邮票,现在还记得的有:“满洲帝国邮政”邮票中的康德五年的赤十字纪念票、贺年纪念票、康德六年的铁道壹千万突破纪念票、康德七年的临时国势调查纪念票、访日纪念票、康德八年的兵法实施纪念票;“中华民国邮政”有新生活运动纪念票、国民政府统一纪念票、中华邮政开办二十五周年、五十周年纪念票、节约建国纪念票、烈士纪念邮票、节建储金邮票、回收租界纪念邮票、招商局成立五十七周年纪念邮票……其中,民国的邮票比较奇葩(也集邮者兴趣所在),其功能性邮票有:“金圆邮票”、“国币邮票”、“华东邮票”、“限台湾贴用邮票”、“暂作票”、“欠资票”、“暂售票”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配齐一套或者接近配齐一套邮票,有如获至宝感觉,像打了鸡血似的欣喜若狂,怕对方交换后后悔,会偷偷地马上离开交换市场,暗暗地窃喜,庆贺一下。

邮票作为通信、物资传输资费的金额贴花,渐渐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传、电话、Email、WeChat(微信)、快递……有趣的是邮票的功能、形式还是得以延续,譬如“中华民国邮政”的“欠资票”是邮局向收件人收取欠付邮资时贴用的专用邮票。现在,国际上多用法文TAXE(欠资)的第一个字母”T”,作为欠资邮票的通用标志。寄信方邮资没有付或者没有付全,需要收信方补足欠资的。就类似于现在快递费由对方付款一样。

离思南路不远,淮海路上的“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大家习惯叫“淮国旧”,“淮国旧”是以交易、寄售、收购、买卖木器家什、无线电、照相机、自行车、手表、玉器杂件为主的二手交换商店,“旧货”可以出售,也可以寄卖。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我阿姨(fandy)家里抄家后,因生活窘迫,“淮国旧”是常去之地,大都是变卖一些衣物,当时寄售价格高些,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等钱用,就价格低些,现金交易出售不寄卖了。

估价是在一间小房间里,大家有序排队,估价师傅一一查看带去的货物,然后给出价格,合意的话马上成交,拿钱走人。

有次阿姨看到“红卫兵”抄家后丢弃在角落里有一个花瓶,上面雕饰着一些花鸟虫草,不知是因为旧气,还是什么原因,“红卫兵”没有看上眼拿走。阿姨抱着譬如不如的想法,拿去“淮国旧”让老师傅看看,如果不值钱的话,回转去就扔垃圾桶里算了。“淮国旧”店里的估价师傅看了半天,说是乾隆年的,可惜瓶口有串线,只能给18元,要不价格还要高多了,当时的18块啊!(最大的带鱼才0.33元一斤)阿姨就像中了大奖一样,乐得屁颠屁颠的拿了钱跑回了家。

“淮国旧”后门是长乐路,是上海滩老克勒的聚集地,天天挤满人,是自发的交换市场,大家三五成群、低头交流,“识货买强货”。徜徉长乐路间的众人,有的是生活窘迫,想寄售调剂;有的因为手头紧,想调点头寸;有的是做人家,低价淘淘二手生活用品;更有的人闲的没事单纯去拎拎行情的。长乐路的交易,有的是物物交换,有的“踏地皮”买卖消息,有的老旧货人“捡漏”、低进高出,也有的则是“菜鸟”去做“冲头”的……反正“百货中百客”,形形色色、鱼龙混杂样样皆有。

出于新人“试水”的心态,我在“淮国旧”花了几十块钱拿了一对民国时期粉彩瓷器帽筒(“官帽筒”)。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摆设。老底子大户人家客堂讲究“四平八稳”,寓意家庭平稳、平安!“四平”指放在靠墙条案上,分列两边的一对帽筒和一对花瓶,取数字四,以“瓶”“平”谐音;“八稳”是指一张条案四只脚、条案前面放一张八仙桌四只脚,一共八只脚,八稳。当时我淘到的帽筒图案是鸳鸯戏水,栩栩如生,品相一流!算是捡漏,现在行情是加零了,也许不是一个零。

比较下来城隍庙方浜中路地摊货则别有一番趣味。每星期六、日早晨五、六点钟出摊,方浜中路一字排开。天才蒙蒙亮,黑孛隆冬、乌漆墨黑,大家带上手电筒,照照物件、照照人、再照照钞票,一道“摸黑”交易。

地摊货没有想不到的,样样都有,就像弹词艺人姚荫梅老先生《旧货摊》唱的“钝剪刀、坏手表,黄杨如意烟荷包。竹挖耳、一粒焦,鞋拔板刷烟灯罩。破手套、剃头刀,眼镜壳子铜笔套。算盘珠、钎脚刀,断丝灯泡铜藕刨。”虽然是地摊货,其中也不乏精品,小脚绣花鞋、朝服、朝板、玉器杂件、粉彩、青花、釉里红瓷器、桃花美女罐、黄花梨木器……品种齐全,凭的就是经验和眼光!

早晨7点地摊收摊后,再去藏宝楼3楼、4楼兜一圈,老旧货人齐刷刷都汇聚到后家弄“老头”面馆,二两辣酱干挑,一碗咖喱牛杂汤下肚,满足!移步到华宝楼地下室“老娘舅”崔老板店堂喝壶茶,看看宝贝物件,遛遛鸟,天南地北地闲聊,又是充实的一天!